我的名字叫范根娣,出生于1946年,是地地道道的上海長寧人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我在長寧區花香橋搬來到虹橋街道,在虹一住宅小區一住便是40年。從剛遷來住宅小區時附近空落落,到現如今交通出行四通八達,任何東西都能在大門口購到,就醫、做事都要是走兩根大馬路,那樣舒服、平靜的日常生活感受,不便是小康水平嗎?
上年3月,大家住宅小區開設了虹橋街道小區綜合性為老服務站,從老年人助餐到衛生健康服務項目,乃至認知癥的篩選都一應俱全。這下更強了,大家老人不但擁有自身的主題活動室內空間,也有體貼入微的為老服務項目。
為老服務豐富多彩多種多樣
1997年,我在強生公司旅行社退居二線,資金投入基層工作,變成了虹東居委一名社區干部。那時候我也注意到,老年人能去的地區非常少,退休后大伙兒基本上都在家里待著,除開買水果、就醫,不太喜愛外出主題活動,社交空間也很比較有限。
兩年前,我的老伴兒過世,嫁女,我一下子變成了一名“孤寡老人”。一開始我欠缺充分準備,好在閨女、姑爺都十分孝敬,再加上自身的個人愛好也比較多,就是這樣我慢慢調節了心理狀態,剛開始漸漸地融入獨居生活的晚年生活。
上年,住宅小區里原先上海虹橋站養老院的部位,更新換代變成虹橋街道的小區綜合性為老服務站。說真話,一開始我不知道“為老服務項目”是啥,當我們走入這幢三層高的小別墅時,我懂得了,政府部門專業打造出了一座大家老人的主題活動室內空間。
為老服務站的墻體和內部裝修都用了暖色系,三層樓的室內空間作用遍布十分清楚,很便捷老年人記憶力:一樓是綜合性社區養老服務點,有利于餐食、衛生服務站、保養站、居家養老服務點,也有虹橋街道的“群眾幸福生活服務點”、養老服務咨詢顧問站、智能養老微展覽廳;二樓是上海虹橋站養老院,有保基礎的養老服務醫院病床;三樓是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站,有日間照料服務項目,能做恢復健身運動、認知癥康復治療,還能感受高新科技助殘、助浴保養新項目。
從老人最基本的要求,到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服務,這幢小別墅里都是有了。
吃上“智能機器人燒的飯”
2020年5月,為老服務站的助餐服務項目從原來只出示午飯,變成出示一日三餐。
住宅小區里許多 老年人都跟我一樣,要是有時間都是會來這兒用餐。清蒸鱸魚、羅宋湯、涼面和大豆大骨頭湯那樣的配搭,我喜歡吃。
有一天飯堂的社區志愿者跟我說,“這兒的飯食全是智能機器人燒的。”我細心了解了才知道,“主廚”是一家長寧區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創造發明的“機器人手臂”,它能夠規范化地進行八大菜系的烹制。
聽街道社區黨員干部詳細介紹,虹橋街道許多 產業園區、商務寫字樓的上班族也跟大家一樣,吃“智能機器人燒出的飯”。想不到大家這種上年齡的“大姐爺叔”們,有一天也可以跟年輕人們同歩“趕潮流”。
“小老年人”服務項目“老老年人”
即然是“綜合性為老服務站”,這兒的主題活動也不僅有養老服務、身心健康有關的服務項目,也有很多照料到大家老年人生活身心健康的主題活動。
我經常報名參加老年人專題講座和助殘服務項目。在長寧區,戶口老人占較為高,有37.5%,比上海市35.2%的平均也要高一些。像大家六七十歲的“小老年人”,自身覺得還算不上老。大家很愿意協助八九十歲的“老老年人”。
大家虹橋街道有一個名叫“時間銀行”的示范點,“小老年人”把服務項目“老老年人”的時間積累起來,直到自身更老的情況下,會出現新的“小老年人”來協助自身。我與住宅小區此外5位老街坊每星期輪流值班,在綜合性為老服務站的詢問臺當青年志愿者,為別的老年人做資詢。肺炎疫情期內沒法去當場值勤,大家就組建立微信群,把老年人住戶線上上聚在一起,尤其是每日都關注孤寡老人的狀況,讓大伙兒不必由于肺炎疫情“漸行漸遠了”。(長寧區虹橋街道虹一住宅小區住戶范根娣新聞記者舒抒訪談梳理)